人们在家吃了饺子和干面以后,家里的老人一定会端来大半碗汤说:“再喝点汤,原汤化原食哩!”这话讲得有道理,说起它的来由,还有段有趣的故事。
相传在明朝某年,河东沟地的一条大道旁,开着一家小饭铺,掌柜的姓原,因此,他的饭铺也就叫“原氏饭铺”。这位原掌柜的厨师手艺特别高,做出来的饭菜,色是色,味是味,精细可口,人人爱吃,方圆百里闻名。再加上门临大道,来往行人不断,每日里顾客盈门,生意十分兴隆。
这天中午,外地一位姓袁的秀才上京城赶考,途经此地时恰好肚子饥饿,无力前行,便进了“原氏饭铺”去吃饭。当时,正是三伏时节,天气非常炎热,袁秀才已是口干舌燥,不想吃什么热饭食,吩咐原掌柜给他做些凉面来。原掌柜手脚麻利,不一会儿,便做好了黄瓜粉丝调凉面条,送到袁秀才的面前,并且还舀了一碗煮过面的热汤,放在秀才桌旁,以备他吃过凉面后喝。袁秀才接过凉面来,“稀哩呼噜”一阵儿,便将两大碗吞入肚中。他觉得胃腹妥贴,浑身舒适,就撇下那碗汤,径直给原掌柜付清银两,匆匆上路了。
原掌柜因铺里顾客太多,应接不暇,一时也没注意到袁秀才是否喝了那碗汤。待到袁秀才走后,他去拾掇碗筷,才发现那碗汤原封没动,欲要找袁秀才,哪里还能见着影儿。没办法,只好把那碗汤收藏起来,等待袁秀才转回来再说。
不觉得便过了有月余四十来天。这日黄昏,天气突然转阴,狂风大作,乌云密布。前来“原氏饭铺”吃饭的人寥寥无几,大家看到天气不好,都胡乱要了点饭菜一吃,纷纷离去了。
原掌柜走出来上铺关门,突然发现门前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半俯于地,两手按腹,双眉紧蹙,在痛苦地呻吟。原掌柜上前一看,此人好生面熟。原来不是别人,正是那位袁秀才。只见他面庞消瘦,气色灰暗,分明是害了一场大病。原掌柜见状,知其病情根源。赶忙将他扶到饭铺里,又从厨灶里搬出一个小坛子,倒出贮存的面汤,用火煨热后盛于碗内,让袁秀才慢慢喝了下去。
袁秀才喝完此汤后,不多时,就觉得肚子辘辘作响,忙去解了半天手,拉出许多腌腌臢臢的东西。立刻,肚子也不疼了,眉头也舒展了,脸上的气色也有一些恢复。他喜出望外,来在原掌柜面前纳身便拜,连连叩头,口称救命恩人。他说道:“不才患此病已有一月有余,在京城里寻求了多少名医妙药,未曾治得了。不想恩人一碗汤水就能除病,实在惊奇。敢问,此汤何名?”
原掌柜故作神秘地答道:“它就叫原汤。”
“唔,以你老人家姓氏为名。”袁秀才点了点头,又问,“都是用何药物配成的?”
原掌柜哈哈一笑,说:“哪里是什么药物啊,这就是你上次在这里吃凉面,没有喝掉的那一碗汤。光吃凉面,不喝原汤,冷气结存,停滞肠胃,久而久之,食不能消,怎能不害病哩!今后切记,吃了面食必须喝点原汤。这叫‘原汤化原食’啊!”
资料来源:雪犁主编,《中华民俗源流集成》(饮食卷),甘肃人民出版社,1994年。